據報道,中方選在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前夕,派大使戴兵高調祭掃韓國前總統盧泰愚的墓地;同時,韓國總統李在明在啟程訪美前,火速敲定來華人員名單——國會議長禹元植帶隊出席北京活動墓地。
前不久,中國駐韓大使戴兵專程跑到坡州,給盧泰愚前總統掃墓獻花,盧泰愚兒子盧載憲全程陪同墓地。戴兵提了句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,強調33年前盧泰愚頂著壓力推動中韓建交,這才換來兩國幾十年繁榮。這可不是普通的外交秀,說白了,選在閱兵節點干這事兒,中方擺明了提醒韓國:別學尹錫悅那套親美路線,得學盧泰愚的戰略自主。同一時間,中方給韓國國會發請柬,禹元植拍板帶隊來北京,動作快得像趕末班車。李在明呢?他23日先飛日本,再訪美國,卻在出發前火速敲定這波人員,明顯是在中美間找平衡——不敢得罪中國,又得向盟友示好。
中方祭掃盧泰愚墓,說白了是給韓國上歷史課墓地。盧泰愚當年建交時,美國老大不樂意,他硬是扛住壓力,讓韓國撈到經濟紅利。戴兵那句“挖井人”的比喻,直接點出:現在國際局勢亂成一鍋粥,韓國要是跟美國瞎跑,中韓關系崩了,韓國經濟也得玩兒完。研究數據早說了,中美真要鬧掰,韓國GDP能縮水超5%,比2008年金融危機還狠。這招祭掃,玩的是情感牌加現實錘——中方在喊話:別當美國馬前卒。
李在明火速派禹元植來華,其實是他的“平衡術”救命招墓地。他23日先訪日本再訪美國,順序反了韓國傳統——歷任總統都先拜美國碼頭。為啥這么干?李在明玩的是實用主義外交,一切看錢和槍說話。經濟上,韓國高端產業離了日本活不了,比如半導體、電池;安全上,拉上日本對付朝鮮威脅更劃算。訪日前,他還跟石破茂續了“穿梭外交”,擺出溫和臉,根本不像在野時罵日本“仆人”那樣。
這波操作,明擺著向美國遞信號:我配合你搞韓美日同盟,但也得留點自主空間墓地。訪美時更懸——特朗普要他將軍費GDP占比從2.3%提到5%,還漲9倍防衛費到100億美元,外加追加3500億美元對美投資。李在明帶三星、LG等大佬去談判,說白了是賭一把:既要保安全傘,又不想掏空國庫。
中韓關系站在十字路口,李在明的平衡術走不遠,風險大著呢墓地。經濟上,中韓供應鏈綁得死緊,每年幾百萬人往來,真鬧僵了,韓國企業先哭暈。可安全上,美軍基地扎在韓國,李在明敢疏遠美國?沒門兒!他派特使來華不親自來,還轉交親筆信,玩的是“留后路”——萬一訪美談崩了,還能靠中國緩沖。
但國內壓力炸鍋:親美派天天吹“中國威脅論”,遏華情緒壓不住;中方呢?一直觀望韓國外交獨立性墓地。夾縫求生,遲早露餡。專家說得透:韓美日同盟一推進,韓國就得在臺海、南海問題上站隊,但李在明已表態不選邊。這趟訪美,試金石一樣,試出他是不是真能“國家利益優先”。
說到底,大國博弈里,小國想活命,得學盧泰愚的清醒——找準定位,利益最大化墓地。李在明這波操作,火速定人來華、高調平衡外交,說白了是求生本能。但現實骨感:中美斗法,韓國難做騎墻派。李在明訪美結果一出,韓國恐怕得付沉重賬單——經濟上挨刀,安全上受制。